百 戏 | |
新闻来源: 更新时间:2019-04-05 点击数:3656 | |
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,“百戏”一词产生于汉代。秦汉时已有,汉代称“角抵戏”。包括找鼎、寻幢、吞刀、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,装扮人物的乐舞,装扮动物的“鱼龙曼延”及带有简单故事的“东海黄公”等。《汉文帝篡要》载:“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,技后乃有高絙、吞刀、履火、寻橦等也。”可见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,尤以杂技为主。李尤《平安观赋》中有“歌舞俳优,连笑伎戏”的记载,逗笔说唱的俳优当是“百戏”中仅有的曲艺节目。 一、起源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,"百戏"一词产生于汉代。《汉文帝篡要》载:"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,技后乃有高絙、吞刀、履火、寻幢等也。"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,包括杂技、角氐、幻术、游戏等,尤以杂技为主,最晚起于秦汉之时。 二、内容 1.飞丸 飞丸是中国古代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,战国时已很流行,《列子》、《庄子》均有记载。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,有一人飞三丸、五丸、七丸的图像。汉代由于中外文化交流,外国杂技家也到中国表演和学习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云:"大秦国俗多奇幻,口中吐火,自缚自解,跳十二丸,巧妙非常。"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,今意大利。随着民族文化交流,中国的杂技艺术也传到了西方。 2.安息五案 案上倒立是汉代常见的杂技节目,来源于西方的柔术,在当时被称为"安息五案"。安息即波斯,今伊朗。杂技倒立当时有在地上、鼓上、竿上、台上,案上是其中流行的一种。它是吸收安息的柔术表演并加以民族化。倒立的案,是中国汉唐时期汉族劳动人民人民生活的用具,为长方形下方有四个短足,也有圆形和方形食案。食案都比较矮、轻便,便于搬动,放在地席或矮床上使用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在重叠食案桌上表演西域柔术,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善于吸取外来的艺术表演方法,加以创造出新,现代杂技叠椅倒立以此发展而来。 3.叠案倒立 桂湖新都博物馆陈列有一块《百戏》汉代画像砖:高28宽49厘米,新都利济出土。画像左边有一位头梳双髻的少女,在重叠的十二重案上表演倒立。穿紧身衣裤,窈窕细腰,双手倒立,反身如弓过肩,拆腰并足,凌空昂首,体态轻盈。案为长方形四足,层层叠起间隔分明。右边一位椎髻,上身裸袒足登木屐的男子,双手舞弄五丸,动作敏捷,侧头而视,神情自然。中间有一女子双手舞袖,双足踏在地上的盘子和小鼓,随曲起舞,姿态优美。这就是盘鼓舞,把杂技表演和舞蹈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了。 4.鱼龙曼延 "鱼龙曼延",由几个人手里拿着鼗鼓,引逗一条化装的鱼和一条龙,龙身上有一幼童,在做各种表演。 5.盘鼓舞 盘鼓舞,或称七盘舞,是汉代盛行的一种歌舞形式。其表演方式,或单人或数人;演员或男或女:伴奏乐队或大或小,均无定规。 6.歌舞俳优 百戏里还有一种由"俳倡"或"俳优"表演的节目。李尤《平安观赋》中有"歌舞俳优,连笑伎戏"的记载,逗笑说唱的俳优当是"百戏"中仅有的曲艺节目。"俳",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释为"戏",即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。"倡",释为"乐"(音洛,快乐),即能使人发笑的滑稽性表演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说:"击鼓歌唱作俳优",可见他们表演时是击鼓和唱歌的。表演的节目,据《魏书·王粲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质别传》说:"质(吴质)黄初五年(224)朝京师,……时上将军曹真性肥,中领军朱铄性瘦,质召优使说肥瘦"。所谓"说肥瘦"可能已是说唱或戏曲的萌芽。 | |
总页数:1 第 1 页 | ![]() |
上一篇:舞 龙 下一篇:田 猎 | |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 |